本文目录
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意义和措施?
意义:
1.科技角度: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2.国际竞争角度:当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科技和民族素质,焦点集中在科技和教育.建设创新型国家,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在国际竞争上立于不败之地.
3.国情角度: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科技总体水平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不高,自主创新能力低,与发达国家差距大,己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1)建设创新型国家,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 重大举措;(2)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 (3)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国家的任务,既反映了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 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具有 重大的战略意义。 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代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强盛。
国家发展道路的选择的决定因素?
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政治发展道路是一个国家政治发展所选择的路径和模式,它明确政治发展的战略目标、根本要求、制度架构、重点任务等。
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政治发展道路,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性质和国情决定的。政治发展道路是否正确,对一个国家的盛衰兴亡具有决定性意义。正确的政治发展道路,应当是符合本国国情和实际、能够团结人民朝着实现国家发展目标不断前进的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经过长期探索实践逐步开辟和形成的。这一政治发展道路,是中国近现代100多年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历史性巨变的必然结果,是中国人民掌握自己的前途和命运、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结果。
中国为什么重视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
因为中国本身也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言,大多具有被资本主义国家列强侵略和掠夺的悲惨历史,国家底子薄,人民的教育水平低,科技水平差,要想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困难重重。
中国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和带领全世界发展中国家,从各自国情出发,同舟共济,相互帮助,才能真正促进各自的发展,造福各国人民!
为什么说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就是认清一切问题的根本依据?
因为认清中国的基本国情,我们才能制订正确的路线政策方针,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中国国情文化简要概括?
基本国情:由于受到外来的侵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开始沦为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后的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是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一步一步加深直至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伴随这整个中国近代历史,无论是洋务运动、辛亥革命,还是抗日战争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直到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才最终结束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之所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其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帝国主义的侵略,使中国发生了两方面的变化:一方面是 出现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单一的封建社会变成了半封建 社会;另一方面是随着帝国主义侵略的加紧,使中国由一个独立的封建国家变为一个半殖民 地国家
中国历史文化包括很多,例如:婚姻、家族、国家政权而至贸易、衣食、文字、文学、经学、宗教、道德、民俗、节庆等,构成一幅清晰简要的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缩影。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就文化的载体文字而言,汉字的诞生时间尚难以考证,相传伏羲作八卦,仓颉造字。19世纪末发现了三千多年前的汉字——甲骨文,近些年又有更早期文字发现的报道,如距今五千多年前的高邮陶文等。
中国早期就有敬天祭祖的传统,注重人伦道德。自唐、虞至夏、商、周三代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周朝末期进入春秋战国,产生了诸子百家,汉以后成为儒家社会,东汉前后道教的兴起、佛教的传入,都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